wall street
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里,寬僅11米,是英文“墻街”的音譯。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御英軍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墻,從東河一直筑到哈德遜河,后沿墻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圍墻,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于世。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在這里。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里。
最近幾年來,不少華爾街精英們正在掀起第二次西遷舊金山的熱潮?;仡櫟谝淮伟徇w的歷史則是非常的悲壯,911事件令很多人無法面對生命之痛的廢墟,選擇西遷舊金山金融區,試圖遠離和淡忘那場致命的災難。
而這一次,則是以硅谷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發展,打破了以往美國金融中心固守紐約城的布局,讓更多的華爾街精英開始考慮投向更有發展空間的高科技產業,來發揮他們的特長。這種“東成西就”的高科技和金融領域的優勢充分融合的局勢,還真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遭。幸運的是,我們正經歷這個見證歷史的時代。
八月的北加州硅谷,陽光燦爛、棕櫚樹搖曳,一群群身著T恤衫、牛仔褲的IT精英們談笑著在天寬地闊、只有兩、三層高的辦公室樓群里穿來走去,洋溢著一股“改變世界”的派頭,這與正在紐約市中心的鋼鐵叢林之間穿梭著的表情冷峻的、號稱“華爾街之狼”的金融人士有著天壤之間的文化差別。穿上休閑襯衫、運動帽衫和舒服輕便的休閑鞋去上班,對一直西裝革履的華爾街精英們來說,還需要一個小小的適應。
華爾街精英為何熱衷于考慮西遷高科技領域?從大的格局來看,如下幾個主要因素已經形成不可逆轉的形勢:首先,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數家大機構倒閉或裁員,即使經濟正在緩慢恢復,所供應的職位數量也已經遠遠不如從前;其次,技術在金融領域、股票期貨等交易上的發展應用大規模地削減了金融機構里對人工的需要。
前美銀證券公司副總裁、宏利金融財團資深顧問陳思進對筆者(新浪財經北美記者段皎宇)表示,華爾街交易員此前的基本工資為十五、六萬美元,但如果加上獎金的整體收入水平已經大不如從前,究其原因,高科技發展大幅度地削減了人工成本,很多高質量的職位正在逐步消失。
現在的華爾街交易員,借助從紐約直接搭建的到達芝加哥的點對點光纜,平均0.008秒就可以完成一筆交易的操作,四、五個人就能夠掌管公司近10%的交易量。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當互聯網能夠提供足夠多的信息量時,如公司資訊、專家評論、行業分析等等客觀資訊,正如你、我這樣的個人投資者完全可以自如地通過電腦軟件進行自我成長和股票交易,哪里還需要付錢給那么多專業的交易員和分析師?具有百年歷史的紐約股票股交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現在更多地成為美國金融行業的象征。
我在拜訪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ME)的時候,一手將它建立并發展起來的“全球股指期貨之父”利奧-梅拉梅德對我表示,90%的日常期貨交易已經轉移到網絡上實現,但只要有一個交易員愿意到交易所里來工作,他就會繼續保持交易所的正常開放。
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大的背景,早在2005年4月,洲際交易所(ICE)的創始人杰夫-斯普雷徹就關閉了ICE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場地,并竭力使該交易所進行全面電子化交易,此舉導致了ICE的成交量大幅提高。
對于高科技企業來講,華爾街金融精英人士有著習慣于艱苦工作的職業操守,能夠對抗時間和壓力的緊迫性,并可以在變化的金融環境中迅速轉身。同時,這些專業人士所制定的市場戰略、幫助企業增加利潤的規劃,以及融資、上市等本事,無一不是硅谷所代表的蒸蒸日上的高科技行業所需要的。